虞进没有意见,隆庆没有意见,徐阶自然更没意见,开海禁建立一个模范点,就定在福建。
“皇上,不知微臣什么时候起行?”虞进开口问道。
隆庆:“这个......”
徐阶接过话头:“打铁要趁铁,自然越快越好,不过中秋佳节快到,都说人月两团圆,虞府丞不如安心在家过完中秋,本官想,那时吏部的公文也应议好了。”
“对对对”隆庆也附和道:“虞老夫人好不容易从老家赶来与爱卿团聚,这么快爱卿又要到福建,朕也是心中有愧。”
对于虞进家的情况,隆庆也是知道的,虞进的老娘和妹妹跑到京城团聚,这才多久,虞进又要跑到福建,说实在有点不近人情。
“谢皇上。”
虞进说完,马上又向徐阶行礼道:“下官才疏学浅,见识不多,到福建设点之事,还要首辅大人多多指点。”
任何一项国策,有利也有弊,对一些人有利,也会让一些人抵触,要是这么容易解决,就不需要借用遗诏的名义,还要徐阶竭尽全力。
花了这么多心思,开海禁还是进展缓慢。
福建那地方,山高皇帝远,要人没人,要钱没钱,要想办好这件事,自然不能少了徐阶,要知道,他为此谋划了很久,虞进也相信,徐阶也乐意帮助,因为开海禁就是他一力推行。
这符合双方的利益。
要是推行得不顺利,徐阶前面的努力就付诸之流水。
“只要有利于大明,本官一定竭尽所能,为虞府丞分忧。”徐阶笑呵呵地说。
“啊~”
说话间,隆庆长长打了一个呵欠,打完呵欠。
“思远,说说你对试点的看法。”
虞进知道,这是徐阶给自己出的一道考题,他对自己有多看重,或者说自己能从徐阶哪里得到多少帮助,就看自己答得好不好。
稍稍组织一下思路,虞进这才开口说道:“开海禁,并不是单纯放开贸易,也不是单纯为了增益国库,而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,找到一个平衡点。”
“继续说。”看到虞进停下来,徐阶继续说。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商行千里,也是为一个利字,为国库增收的同时,也要保证商人利益,做到互利互惠,这样才能长久,开设出海贸易点,也就是开设海关,为大明把关。”
“当然,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贸易,违禁品不能进,也不能出,对一些大明急需的资源,采取低关税,鼓励商人多进,而一些不是急需、滋长奢侈之风的商品,收以重税,用税率来调节进出的货物,当然,打击私贩、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,也是开海禁的重中之重。”
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虞进也有些累了,稍稍喘了一口气,这才对徐阶行礼说:“晚生想到的,暂时就这么多,还请大人多多指正。”
“好”徐阶拍了一下手,一脸高兴地说:“不错,果然是英雄出少年,思远,你说得很好,不夸张地说,你已经超出老夫对你的期待。”
虞进在遗诏风波中,表现非常突出,也就是那时起,徐阶才正眼看待这位后起之秀,这次隆庆还没和他商议,就指定虞进去办开海禁的事,一开始徐阶有些失望,觉得隆庆有些胡闹。
一个十八岁、乳臭未干的少年,能做什么?
可是隆庆新政,大权在握徐阶也不想给新皇留下贪权的印象,本想等隆庆碰个钉子,最后等他出面收捡残局,没想到听虞进一说,他马上意识到不容小视。
虞进说的话不多,但他的表达的意思,已超出徐阶的期待,特别是利用税收来调节进出货品的举动,更是新颖。
明朝还没有海禁前,是由市舶司负责收税,主要收税方式有二种,一种是传统的三十税一,由于货品五花八门,难以估算价值,也留有很大*空间;而另一种,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按船的长度收取,大约是一丈五以内的船收银五钱,然后每长五尺加收五钱不等。
有些船主为了省下税银,把船造得很高,或把货堆得很高,不仅造成国库的流失,也留有祸患。
用灵活多变的税率,达到调节的目的,不失为一个好方法。
“大人过奖”虞进双手一摊:“说易做难,现在要钱没钱,要人没人,也没接触过这方面,可以说两眼一抹眼,还请首辅大人给下官指一条明路。”
多一个朋友,总好多一个敌人,现在是徐阶手握大权,就是未来,也是他的学生张居正掌控朝廷,有机会,虞进自然要抱一下大腿。
徐阶也没有虚伪,或者说虞进不值得他玩弄机锋,闻言点点头说:“听说浙江温州风旗号的刘东家,在贸易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,思远有空可以找他聊聊。”
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