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辄逾百万的货款,没几个人能随意拿得出来,而几十万两的利润,也没几个人能拒绝。
钱不是万能,但没钱万万不能,这道理放在有心争嫡的景王身上非常合适,为了将功赎罪,为了挽回景王对自己的信心,杨双智决定放手一搏,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笔交易上。
一边筹款一边寻找潜在的买家。
泰升商行做得不错,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泰升镜推到一个很理想的高度,只是放风出去,有兴趣合作的商家云集,仅仅几天的工夫,杨双智就凭景王昔日攒下的人脉和信誉,收到五万两白银的订金。
这也是杨双智惜售的结果,要不然那订金收得更多。
想交订金的都挤破头,也就是那些亲景王或一直有合作的商户才有机会,光此一项,杨双智就收到很多人情。
这货中途转一手,那利润自然要减一截,有心狠捞一笔的杨双智,自然舍不得分太多出去,所以,他的精力是放在筹款上。
俗话说好事多磨,在筹款上,就硬到了钉子。
晋商要价太高。
“什么,这些人这么强硬,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吗?”书房内,杨双智咬着牙问道。
太可恨了,自己的靠山是景王,现在也是景王的代言人,主动和那些贱商借钱,这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,可是,那些贪心的商人,竟然把“驴打滚”打在景王头上。
九出十三归。
也就是说,借八十万两银子,拿到手的只有72万两,到期归还时,则要还104万两。一年的期限就得付高达32万两利息。
简直就是吸血。
这就是差距啊,裕王需要钱银,放个风出去。
杨双智在二楼的雅房招待三位贵宾,为了安静起见,直接包场。
反正是景王的物业,也就少赚一点,免得隔墙有耳,当是安全起见。
雅房里是一色的红木家私,那张雕着八仙过海的红木圆桌上,摆满了精心烹制的菜肴,山珍海味应有尽有,色香味俱全,全是出自名厨之手,而那坛埋了十八年的花雕陈酒,也不时散发着诱人的酒香。
可是,在座的五人都没动筷。
钟秋平前面和晋商代表打过交通,此刻他充当中间人,向杨双智介绍:“杨先生,这位梁氏商行的梁大掌柜,梁氏商行在京城的买卖,都是梁大掌柜说了算。”
杨双智站起来双手抱拳道:“梁大掌柜,幸会。”
“在下梁实秋,久仰杨先生大名,幸会幸会。”梁实秋是一个胖子,长着一张讨喜又人畜无害的脸孔,只见眼里透着真诚,嘴角带着笑意,对杨双智很是恭敬地行礼。
只是杨双智感到,笑容的背后是一把随时给自己“出血”的尖刀。
梁氏商行是梁家的祖业,发源山西太原,明初就南京设有分京,然后不断扩大,那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。
“杨先生,这位是长顺商行的田家大少爷田胜。”
“杨先生,这位是大善商行的范三当家范发。”
钟秋平每介绍一个,杨双智都会带是真诚的笑容跟他们打招呼,问好,而这三人也没有拿捏,一个个礼仪十足。
钟秋平介绍的梁实秋、田胜和范发,都是晋商,或者说,他们三个是晋商推选择出来的谈判代表。
晋商是行商,在外面很团结,有需要的时候这些商人会抱团,让资本和力量得到壮大,八十万两现银,让单独一家短时间凑出也不可能。
杨双智看得清楚,梁实秋是一个胖子,那骨碌碌的眼睛显得他思维很活跃;田胜是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,老态龙钟,但是那眼中透着洞悉人生的精明;范发在三人中年龄最少,但是他的言行举止却有超乎年龄的沉稳和决断。
这三人,可以说是晋商中精英人物。
只是一个照面,杨双智就知这些人不好打发。
相互介绍后,杨双智作为主人,虽说时间很紧,但他表面装作若无其事,大大方方地邀请众人一起吃饭喝酒。
在场的都是人精,明知这宴会不会简单,可是一个个都不着急,不停地推杯换盏,不时又说一些各地的习俗,以至气氛很好,有时还会说个荤笑话的,以至雅房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。
眼看宴会很快就结束了,可是梁实秋他们却绝口不问这次会见的目的,好像就是来认识一个新朋友,顺便蹭个饭、混个肚圆什么的,一点都不急。
最后,杨双智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。(未完待续。)
ps:陪家人出去吃饭,晚了一点点,忘记祝大伙节日快乐了,祝书友们冬至快乐。